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的重构 |
|
作者:李伟明 摘 要: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已经由一种“非常态”情景演化为“持续”状态,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方式也从非常态应对到常态管理的跨越与转变,其跨越与转变的内在机理和价值实质要求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实施合理、协调地配置资源,静态、动态地分析问题,过程、目标的有机结合的有效策略,重构以多元决策主体的群体决策机制、积极有效网络舆论应对机制、模型分析的决策管理机制、规范合理的校园心理干预机制、科学动态的评估反馈和恢复机制为主体的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基本体系。 关键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 非常态应对 常态管理 策略与体系 重构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不仅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且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和易发群体,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部位。对于建立与完善维护高校稳定和和谐校园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防控与妥善处置,切实维护高校与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平安校园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相对来讲比较齐全,但应急能力和应急体系相对弱小。高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等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方面,高校作为典型的松散结合组织,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一直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导火索”。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并不一定规矩地产生在“某个特定阶段”,甚至更可能在既定阶段干预后又立即反弹,这就大大增加了高校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如何建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实现一种全面整合的管理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将常态管理的思路纳入高校管理的范畴之内,这对于高校来讲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从非常态应对到常态管理的跨越与转变的机理分析 非常态是客观存在的,高校必须面对这些非常态的社会秩序和自然状态,在社会状态中诸多群体事件的发生,都可能打破常规状态而成为非常规状态,从而高校由常态治理转变为非常态应对。对于高校来说,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无论是侧重于应对还是预防,都是一种静态的视角。绝大数的公共突发事件不是由于自然因素,就是缘于人为原因。自然因素、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变迁相互影响构成公共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高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日渐突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异常的事情。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已经由一种“非常态”情景演化为“持续”状态。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具有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一般特性,即突发性、紧迫性、高度的不确定性、高度的影响性、信息的不充分性、资源严重缺乏、相互影响甚至交叉影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一般被视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引发的偶然性事件,处置一般思路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处理完公共突发事件以后也不会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原有的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完全是非常态下做出的应急反应。 二、从非常态应对到常态管理的跨越与转变的价值分析 常态化,就是日常工作的标准要求,是管理的过程和措施。其实质是在“常”字上提要求,在“态”字上下功夫,在“化”字上做文章,将突发事件的处置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人人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时时都管理。 高校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违章必究的原则,未雨绸缪,,把每项管理活动所涉及的机构、岗位协调起来,明确承办、协办的关系,明确管理者介入的环节和程度,对有关职、责、权、考核内容与方式明确规定,实行业务操作流程和行政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通过常态化管理对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记录和反映,实现“机构”与“事件”的有机结合,达到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趋同。 相对于高校的常规性决策而言,突发事件往往处于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景,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的高度聚集。突发事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已经不再是一些突发而至的“事件”,突发事件的处置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常态。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在有限的资源与信息的约束条件下做出的一种决策。由于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决策的价值取向、约束条件、决策程序及其效果都有别于一般的决策,使得很难确切地明晰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非程序化的随机变量。通过综合和比较的方法建构一套整合的、可持续的方式,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处置、恢复、评价等方面,综合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实现一种全面整合的管理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常态管理的策略,达到投入与产出的最大收益。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重构的策略 1、合理、协调地配置资源 高校在面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用各类资源,在一系列目标约束条件下的决策与决策实施过程的集合。这一系列决策及其实施的过程,即是“在什么时间,调度什么地方的什么资源,去做什么事情”。 高校应急能力和应急体系相对弱小,可以利用地有效资源相对有限,科学、合理、协调地利用与配置资源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利用与配置资源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进行管理与调配,从机会成本的分析角度出发,最大程度地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合理处置的目标。 2、静态、动态地分析问题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面对的有些因素是静态的,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发生变化的,而有些因素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静态的不变的因素要做好分析,对于动态的因素更要根据现有情况,充分考虑未来的变化发展趋势。这就需要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决策方案要根据实际状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正,达到决策与事件的最佳耦合。 3、过程、目标的有机结合 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处置、恢复、评价等诸多节点,这就要求决策者依据最后的决策目标,实施决策过程管理,才能体现常态管理的基本要求。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过程包括很多重要环节,只有实施过程管理,才能达到决策者的预期目标,才能圆满地处置突发事件。 四、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重构的基本体系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的重构重点是解决决策主体、事件和决策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决策主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决策过程、决策结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决策事件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恰当,决策管理是否符合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这对于正确、高效处置突发事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决策环境是在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的高度聚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证处置措施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 1、构建多元决策主体的群体决策机制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在有限的资源与信息的约束条件下做出的一种决策。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决策的价值取向、约束条件、决策程序及其效果都有别于一般的决策,使得很难确切地明晰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非程序化的随机变量。这种情况建立引入智囊和群体决策机制,实现决策主体的团体化、多元化,最大程度地保证决策质量和效果。群体决策可以使决策者充分地利用每个群体成员所掌握的信息,谨慎权衡各种备选方案的利弊,以作出更为理性、更为有效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当任务要求提出许多不同的想法或需要独特的见解,需要收集准确的信息,并且需要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判断和评价。 高校在决策过程中建立伴随决策全过程的专家咨询程序,发挥智囊作用。这种智囊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决策前为决策者献计献策,还体现在对决策实施方案进行跟踪研究,以帮助决策者调整决策和在战略高度运用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关于未来趋势的建议。 2、构建积极有效的网络舆论应对机制 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网络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网络,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信息源泉,高校突发事件在其萌芽、初始阶段都会引起网络媒体的高度关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大众以及大众舆论进入一种非常状态,大众会更加关注媒体,而由于客观现实与媒介现实的差异,积极的媒体引导可以起到舆论缓释的作用,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 对突发事件报道,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用客观、公正、翔实的报道先发制人,引导舆论。这样,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透明、迅捷的信息服务,就能使流言谣言迅速被戳穿。其次,发挥好“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他们对于评论权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舆论领袖”为自己解惑。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2]。第三,选择联系媒体的适宜方式,建立与新闻媒体良好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重要事项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媒体,并为媒体的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条件,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构建模型分析的决策管理机制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决策是非常规、非程序化的决策,在事件问题的界定、设定决策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实施行动方案、决策绩效评估上,建立决策模型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事件问题的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和限定问题,从考虑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确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对问题做出陈述,通过确定事实根据,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可能的最佳决策路径;依据价值准则和技术可行性,确定解决问题的底线目标和上限目标;拟订备选方案实际上就是决策过程;评估备选方案是对备选方案可能发生的结果逐个做出评价,对不确定的因素做出估计,最后展示决策选定的满意方案;实施行动方案过程是决策作用发挥的过程,也是决策绩效验证和不断校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制定决策执行、监控过程以及防范意外情况的详细计划。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用这种明确的模式来分析复杂的问题,使分析简单而明晰,避免思维和决策过程的紊乱,能抓住关键环节,在重要问题上进退自如。 4、构建规范合理的校园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处置突发事件中,应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确立恢复与教育并重的目标。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危机过后,教育作用往往突出,但恢复作用略显薄弱。从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教职工和学生承受了各种各样的打击,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安、恐慌和焦虑,学校的心理辅导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前,会产生出不同的调适效果,所以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本身的心理免疫能力舒缓其心理震荡,正确对待突发事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对学生心理的救助,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一个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一是在组织进行全局性规划的部门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行使危机管理部门的职能。这种方法可以命名为“人员代替部门的组织设置”。二是提高从业人员本身的素质和修养。现存的从业人员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建设是质的飞跃。相对传统的心理咨询来说,从事危机干预工作对于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除应具备一般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备敢于挑战的责任心、爱心和镇静的心态,能在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坚持真诚、热情地帮助受害者,还能够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5、构建科学动态的评估反馈和恢复机制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在高压态势下,受到有限时间、资源、人力和物力等硬约束,对高校的治理能力是个严峻考验。在错综复杂的情景面前,需要决策者思路清晰、敢于负责,有很强的动员组织、综合协调、处惊不变的能力,能审时度势、快速做出决断,驾驭突发局面,稳定高校秩序。整个社会进步的呈现一种螺旋式渐近发展的态势,高校也是如此,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建立科学、动态的地评估反馈体系,对于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提高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见。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评估反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高校宏观层面的制度和机制缺陷,评估可能导致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演变、升级的客观存在。二是评估在处置突发事件的整个决策过程的各种对策、措施的效果。三是今后防范公共突发事件的思路、措施和管理办法。对于高校来讲,全面评估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是不断改进工作,激发公众斗志、推动组织变革、重塑对外形象的一次契机。正如美国公共危机专家奥古斯丁所说:“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被控制或平息后,并不意味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过程已经完结,它只标志着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经历的师生向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回归。突发公共事件恢复机制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恢复机制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延伸,应该包括进行全员危机意识教育,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意识;科学评估损失、明确恢复内容;按照秩序恢复与重建,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地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妥协安排和处理相关人员;让信息公开成为惯例;更新工作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准备和整合充分的资源,提供应急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立法等[3]。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的重构,体现了高校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采取非常态应手段对到实施常态管理的跨越与转变,体现了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认识,这是积极探索高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高校自身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 冯润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诱因及应对机制研究——基于高校内部管理因素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9,(3):56 [2]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5):103 [3] 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06
《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的重构》论文版权属于作者本人,您可以参考本论文进行论文创作,但不得抄袭、复制!本站免费论文主要来源于用户投稿,如果涉及到侵权问题,请联系lunwen5288@163.com删除。
|
|
〖时间:2015-9-2〗 〖阅读:3435次〗 |
|
|
|
|